首页 > 动态

残疾教师坚守山区讲台40年

宗友银耐心地辅导学生功课

  26日上午8点,宗友银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,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,他娴熟地翻开教案,开始讲课。皮肤黝黑、略显干瘦的宗友银是安义县马源小学的一名乡村教师,他身患残疾却40年如一日扎根边远山区,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山区教育事业;为让山村小学孩子能学习英语,44岁的他自学英语,教出的学生英语成绩全镇第一;他数次主动留守边远山区教学点,哪怕只剩一个学生,也用心传道授业。

  今年59岁的宗友银是众多乡村教师中的一员,但相比其他教师,他又有着许多不平凡之处,他8岁因伤致残。40年前,当时村里唯一拥有高中学历的宗友银被推荐到青湖乡山家小学(后因青湖乡撤并,划归到东阳镇)任民办老师。山家小学坐落在大山腹地,交通十分不便,腿脚不便的宗友银来回要走2个多小时。

  后来山家小学撤点,宗友银被调到离他家有18里路的新华小学任教,这一段路,腿脚不便的他要走上好几个小时。学校常年没水,上半年靠雨水,下半年要到几里外的村庄挑水喝。微薄的工资对于要养活父母及孩子的宗友银来说,可谓是杯水车薪。因此,宗友银经常借钱度日。

  然而,艰苦的环境从来没有动摇宗友银教书育人的决心,反而磨炼出他吃苦耐劳的精神。为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,让乡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,宗友银在教书之余,不断丰富自身学识。1997年,他考取了南昌师范学校,并进入了正式教师队伍。2004年,为让山村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跟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能学习英语,44岁的宗友银拿起英语书,用录音机从头开始学习外语,碰到不懂的就打电话请教自己的孩子。2006年,宗友银又学习电脑并积极投身教研活动。

  安义县30万人中常年有18万人在外务工创业,有接近50%的孩子都属于留守儿童。为让这些留守儿童离开父母不离开爱,宗友银可谓操碎了心。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,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十分顽皮。2018年,一年级学生胡蓬飞经常把课本及书包里东西弄一地,课桌也推到,老师和家长都拿他没办法。

  宗友银接管以后,通过多次家访、数次谈心后,发现他逆反心理很强。为此,宗友银通过言传身教去引导他,用师爱师德去感化他,避免方法过激或言语不当,在教学中也尽量减轻他的压力,对他多鼓励、多表扬。经过近一个学期的细心引导,胡蓬飞再也没推过桌子,书和本子也不撕不乱丢了,学习成绩大幅提高。

  2002年,为整合教育资源,山家小学与马源小学合并,只留下三个低年级班级。由于位置偏远、交通不便,不少老师都选择调离。为让山区的孩子们继续接受教育,宗友银毅然选择留守。他一人承担起三个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,忙不过来时,他还把女儿喊来一起给孩子上课。不少人劝他:“年纪大了,腿脚又不便,不要这么拼了。”宗友银却总是笑着说:“山区的百姓和孩子都很困难,只有教育才能给他们带来希望。只要干得动,我就会坚持下去。”

  “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照顾好生病的母亲,即使是在她最后的时刻也没能陪在她的身边。”宗友银为山区孩子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,但对于家人,他一直感到十分内疚。

  宗友银的母亲常年患有胃病,身为家中独子的他因为要照顾学校的孩子,不能经常陪在母亲身边,甚至母亲两次手术都是妹妹去照看的。2006年12月,母亲病情恶化,被送往南昌抢救。宗友银想请假去照顾母亲,但又考虑到临近期末考试,这时请假肯定会耽误孩子的学业。一边是生养自己的母亲,一边是难以割舍的孩子,宗友银内心十分煎熬。艰难抉择之下,宗友银选择了学生,但也因此错过了见母亲最后一面。

  宗友银心里也很难受,他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:“照顾母亲是儿子天经地义的责任,但当初,父母为了供我读书,也是希望我学到的知识能有用,所以不能因为家事耽误几十个孩子的学业和前程。”

    艰苦的环境,动摇不了宗友银教书育人的决心,他独自坚守在大山腹地的小学,他说:“只要干的动,就会坚持下去!”。


上一篇:苦寻19年的儿子 曾住在几公里外    下一篇:“妈妈不怕”跟着儿子上班班